1372年,也就是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在位的第四年3月份,明朝的第二次科举大考眼看就要开始,考生们心里七上八下的,都在等着朱元璋皇上出的考试题目。
不一会儿,朱元璋迈着大步走进了奉天殿,但他没说要考什么题目,而是叫人抬来了三大筐稻谷。
朱元璋说,这次的殿试不写文章,也不考策论,考生们只需认出并评论这三筐稻谷是哪儿产的,哪个好哪个坏,然后说说为啥这样,还有该怎么解决发现的问题。
考生们听完都愣住了,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大臣们的脸上也露出了各种古怪的表情,尤其是站在百官最前头的刘伯温,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,看来今天有不少人要遭殃了。
朱元璋为啥要在选拔人才的殿试上出这样的题目呢?首相刘伯温为啥说这样会导致很多人丢命呢?
科举考试存在的问题
有句话说得好,“汉朝和明朝得国最正”,因为这两个朝代都是由普通人起兵,没有依靠什么权势;它们起兵是为了给百姓除害,而不是一开始就想着抢夺皇位。
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朱元璋,小时候放过牛,后来还做过乞丐、农民,甚至当过和尚。到了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,他加入了红巾军起义,吃了不少苦头,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。
尽管朱元璋来自普通老百姓家,但他心里有整个国家,时刻想着老百姓。
他老是说,要看大明官员是好是坏、聪不聪明,就看他们是不是真心给老百姓办实事、做好事。
《明史·纪事本末》里简单说了下朱元璋这辈子:“老朱原本是淮西的一个平民,他拿着剑去平定乱世,只用了十五年,就打下了江山,建起了明堂,尊敬有才能的人,他的功劳真是大得很啊。”
朱元璋特别看重挑选和培养人才,早在洪武元年,他就创办了国子监。等到他坐上皇位的第三年,又重启了因战争停了很久的科举考试。
在我国古代,选人才的方式变了好几次。周朝时,主要是看家族关系,就是“世卿世禄制”。到了秦朝,就看谁的军功大,这就是“军功授爵制”。汉武帝时,采用了“察举制”。魏晋时,又变成了“九品中正制”。最后,隋朝开始用“科举制”来选人才。
经过好几千年的慢慢变化和筛选,“科举制”最终变成了从唐朝开始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办法。
到了明朝时候,科举考试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了,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:先是乡里的考试,然后是全省的汇考,最后是皇宫里的殿试。
会试特别重要,要考三场,只有通过会试的贡生才能继续参加殿试。殿试主要是看排名,考中一甲的进士叫及第,就是状元、榜眼和探花,二甲的进士叫赐进士出身,三甲的叫赐同进士出身。
尽管科举制度有些老旧、僵化,甚至不够公平,但它好歹给穷苦人家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翻身的机会。
不过,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头一回搞科举的时候,就机灵地发现了科举制度的好处和坏处。
朱元璋觉得科举考试太看重文采了,反而把能力考查给忽略了。这样选出来的人,很多都是像赵括那样只会纸上谈兵,远不是他心里想要的能挑大梁的人才。
《明史》里头写了,朱元璋对科举选人说:“能真把学到的用到做事上的人太少,我实心实意想找能人,可大家却拿些空话敷衍我,这不是我想要的实心找贤才的意思啊。”
很明显,朱元璋对通过八股文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感到非常不满意,因为他自己就是平民出身,所以他打算走一条不一样的路。
以大米为主题
结果到了洪武4年的春天,那些好不容易经过重重考验进入奉天殿的满腹经纶的学子们,一瞧见那三筐稻谷,全都愣住了。
这三个竹篓里的米,差别一眼就能看出来。
头一个竹篮里的稻米又大又饱满,第二个竹篮里的就大小不一了,有的还长了霉。最差的是第三个竹篮,里面的稻米又干又瘪,颜色发灰,还混着杂草。
望着那三筐大米,刘伯温的脸色渐渐阴沉下来,他心里明白皇上洪武的脾气,今儿这场朝廷考试只怕不简单。
一个个学子轮番上前回答问题,面对着高矮不一的稻子,给出的答案却是各式各样。
有人说,因为地方不一样,所以长出来的稻谷也各不相同。
有些读书人光顾着炫耀自己的文笔,把稻谷写得像花儿一样绚烂多彩,可实际上却完全跑题了。
有些读书人想猜透朱元璋的想法,在种田的事情上滔滔不绝,可就是没一句说到他心坎里。
甚至有些读书人都不晓得这是稻子。
瞧着那些读书人一个接一个地搬弄文墨,引用典故,却没一个人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心思,尽管心里已经有所预料,但朱元璋还是对他们的表现感到非常失望。
皇帝在龙椅上轻轻咳了一声,奉天殿里立马就静悄悄的。
朱元璋慢悠悠地走到那三堆稻子前,伸手进第一堆,抓了一小撮稻子,让圆鼓鼓的谷粒从手心里慢慢掉下来,接着叹了口气,说道:
这筐稻谷啊,是从湖南湖北那边运来的,老话说得好,“两湖丰收,全国不愁”,这话真是一点不假。大明能够稳坐中原,全靠江南那边粮食多得是。
说完,朱元璋再次把手探进第二筐稻子里,这回他拳头攥得紧紧的,面无表情地说:
这筐粮食是从京城太仓运来的,看起来还过得去,不过质量没第一筐的好,里面还有些发霉的。
在一旁跟着的刘伯温察觉到了点不对劲,他注意到朱元璋轻轻皱起了眉头,大殿里的氛围也悄悄地起了变化。
你得明白,太仓是应天府存粮食的大仓库,要是太仓里的粮食都是次品,甚至都发霉了,那其他地方粮食的质量也就不用多说了。
随后,朱元璋再次把手探进第三堆稻子里,挑出几棵杂草,语气慢慢变凉地说:
这些是部队里的粮食,稻谷里空壳很多,还有不少是放了很久的旧米,成色最差不说,还混着杂物,重量也不够。
听完朱元璋对那三筐稻谷的解释后,在场的士子们和大臣们全都呆立当场。
刘伯温心里默默叹了口气,心想:“皇上今天怕是要大开杀戒了。”
两湖地带长出的稻谷颗颗都很壮实,这说明那边这几年气候适宜,雨水也刚好,当地的官员们治理得也挺好,因此这几年收到的粮食质量想必很不错。
可是明明庄稼收成挺好的,可仓库里的稻谷却开始发霉了,这事儿就发生在京城附近,那全国的粮仓里会藏着多少问题,想想都明白。
这也就算了,可更糟糕的是,军粮不仅干得没法吃,里面还混着稻草,这显然是有人偷偷贪了军粮的好处。
朱元璋是靠带兵打天下起家的,所以他特别看重军队,像这样发粮食,士兵们哪还有力气打仗呢?
没错,就在奉天殿,朱元璋直接宣布了三个指令。
首先大大奖赏了扬州太守,夸他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。
第二种做法是杀了管理太仓的那个官员,其他有关联的人也受到了轻重不一的惩罚。
第三是直接把管军队粮食的那个官给杀了,其他有关的官员也都被撤职查了个遍。
朱元璋借着这场以“稻谷”为主题的殿试,做到了“一箭三雕”。他不仅当众严惩了那些贪污粮食的坏蛋,还给参加考试的士子们好好地上了一课,让他们了解民生疾苦。最后,他还趁这个机会,让满朝的文武大臣亲眼目睹了科举制度存在的问题。
粮食是国家的根基,但这些书读得多的考生们,或许能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,却可能认不出几种庄稼作物。他们写起文章来或许才华横溢、流畅自如,但真要碰到实际问题,恐怕就有点力不从心了。
朱元璋出的考题真是厉害,既抓到了读书人的弱点,也暴露了科举制度的问题。用这种方法选出来的官员,怎么能担得起治理大明国家的重任呢?
刘伯温这位宰相还发现了一个小细节,那就是在场的学子们说话都带着南方的腔调,居然没有一个北方的声音。
今年会试的赢家全都是江南那边有钱人家的孩子。
北方老是打仗,百姓生活困苦,读书的孩子就少,就算有些家庭能供孩子上学,也因为找不到好老师而发愁;相比之下,江南那边文化气息浓厚,又有钱人多,会试考得好的都是南方人,这也就不奇怪了。
不过刘伯温心里明白,朱元璋可不会眼睁睁看着朝廷被南方的读书人掌控,他迟早得有所行动。
变革考试选官制度
经过这次特别的皇宫考试,朱元璋心里打定了主意,他发誓要解决两个从古至今都让人头疼的大问题:一个是彻底止住官员贪污,另一个就是要好好挑选有才能的人。
朱元璋以前是个乞丐,他一直特别讨厌别人贪污腐败。当上皇帝后,他对贪污行为惩罚得更重了,他可能是中国古代史上打击贪污最狠的皇帝。
关于挑选人才这事儿,朱元璋跟大臣们商量了好多次。
刘伯温这位宰相建议,咱们先暂停科举考试,然后多建些学堂,改进科举制度,好好发展地方上的教育。另外,还得增加些实用的学问,比如农活技巧、经济知识、自然科学和算术这些,让大家学的东西更贴近生活。
同时,我们要帮助北方发展经济,等北方恢复元气了,就重新举办科举考试。这样一来,既能保证科举考试公平合理,又能更好地选拔有才能的人。
朱元璋非常痛恨科举制存在的问题,很高兴地接受了刘伯温的意见,决定先停下科举考试。可大明刚建立没多久,各地都很急需官员和人才。
朱元璋模仿古代的做法,搞了个人才推荐制度,要求地方官每年都得找些当地的人才上报,还要根据他们的本事和学问给出评价,好让朝廷按能力分配工作。
到了洪武三十年,科举考试终于又开始了。
在这次科举考试中,朱元璋察觉到,即便休养了这么久,南方的文章质量还是比北方要好。
所以,朱元璋利用北方学子的不满情绪,再次举办了一场“夏榜”考试,这次上榜的全都是北方的考生。
从那以后,就固定下来按南北方分别录取考生。南方的录取名额多一些,北方的则相对少一些。
从宋朝开始,中原和北方因为经常打仗,中国文化的发展就慢慢往南走了,这样一来,南北两地的文化水平就有了挺大的差别。
这样的做法既承认了南方学生学问确实更好的情况,也符合朱元璋想要朝堂里南北方人平衡,同时削弱江南地主势力的心愿。
并且这样做还增加了招收的人数。
从唐宋时候起,能通过科举考上的人就特别少,像凤凰的羽毛和麒麟的角一样稀少。但到了明朝初年,每次科举考中的人数都达到了上百人。
虽然这样可能会导致官员数量增多,但好处是能让更多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,不至于埋没人才,确保有本事的人都能为国家出力。
之后,朱元璋又规定高级官员上任前得经过考试这一关。
跟以前不一样,以前的进士考中就能直接当官,但明朝刚开始那会儿,进士要是想进像翰林院、六部这些重要的部门,还得再考一次试,外加面试。考得好的,还得参加培训才能上岗;考得不行的,就只能去地方上做个小官了。这样的做法,对挑选有能力的官员很有好处。
朱元璋设立了监生实习制度,要求通过殿试的学子都得从小官职干起,还得定期交上自己在实习中的体会。这样做是为了通过实际工作来看看学子们的能力如何,同时也能让学子们和官员们互相监督,确保百官都好好做事。
过了三个月,干得好的官员能往上升,干得不好的,不光升不了职,连之前科举得到的功名也会被拿掉。
从这里可以看出,朱元璋在挑选人才这件事上真的是下了不少功夫。但其实,他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的生活,选好官说到底就是为了让百姓过得更好。
结束语
在那次皇宫里的考试后,士子们懂得了做官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老百姓的生活,为他们办实事。同时,朝廷严惩了那些借三筐稻谷之事为非作歹的贪官污吏,也给其他官员提了个醒。最后,这事儿还让大家看到了大明王朝存在的一些问题。
朱元璋学问虽不多,但他很聪明,从这三筐稻谷的考试就能看出他的治国想法。他希望大明的官员们不仅要关心老百姓的生活,还要像清水一样廉洁。
古往今来,历朝皇帝都为人才选拔和贪污腐败这两大难题伤透了脑筋,朱元璋的处理方式,真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。
挑选人才和处理贪污问题,都得根据实际状况来,深挖背后的真正缘由,这样才能对症下药,把问题解决掉。
朱元璋那会儿虽然跟现在大不一样,可遇到的能人选拔和官员贪污的事儿,都挺相似的。
咱们国家在这两方面是越搞越出色,到处都是有能力的人才,打击贪污腐败也是绝不留情,这对让国家更强大富裕,人民生活更美满幸福,都有着极大的帮助。